搜索
搜索
确认
取消
 湖北衡运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资讯分类
>
>
>
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除了郑国渠,还有哪几个?

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除了郑国渠,还有哪几个?

  • 分类:行业动态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0-12-24
  • 访问量:0

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除了郑国渠,还有哪几个?

【概要描述】最近,电视剧《大秦赋》热播,剧中,一个巨大的“疲秦”阴谋成就了一个伟大的惠民工程,将“郑国渠”这个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水利工程又一次呈现在人们的眼前。  战国时期,各国间征伐不断。秦国日渐强大,一统天下的虎狼之心昭然。为保一隅平安,韩国想出一疲秦妙计,派水工郑国做间谍,说服秦国修建“郑国渠”,欲利用修建大型水利工程拖垮秦国经济,致使其无力东伐。但未曾想到,“疲秦计”不仅没有拖垮秦国国力,反而为其横扫

  • 分类:行业动态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0-12-24
  • 访问量:0
详情

  最近,电视剧《大秦赋》热播,剧中,一个巨大的“疲秦”阴谋成就了一个伟大的惠民工程,将“郑国渠”这个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水利工程又一次呈现在人们的眼前。

  战国时期,各国间征伐不断。秦国日渐强大,一统天下的虎狼之心昭然。为保一隅平安,韩国想出一疲秦妙计,派水工郑国做间谍,说服秦国修建“郑国渠”,欲利用修建大型水利工程拖垮秦国经济,致使其无力东伐。但未曾想到,“疲秦计”不仅没有拖垮秦国国力,反而为其横扫六国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水利是农业生产的命脉,历代统治者也都非常重视水利工程的建设,除了郑国渠,中国古代还有不少闻名世界的水利工程。其中,最为著名的有它山堰、郑国渠、灵渠和都江堰,被人们称为中国古代四大著名水利工程。

  一、它山堰(王元玮)

  它(tuō)山堰,位于浙江宁波市海曙区鄞江镇西首,唐代太和七年(公元833年)由县令王元玮创建,属于甬江支流鄞江上修建的御咸蓄淡引水灌溉枢纽工程。

  它山堰建成之前,宁波鄞江一直没有支流,一条干渠直通东海,不仅两岸方圆几十里庄稼无水灌溉,遇到雨季,海水倒灌,庄稼被海水淹死,人也只能喝又苦又涩的海水。鄞江两岸民众饱受愁苦,只得背井离乡外出逃生。

  唐太和七年(公元833年),王元玮被任命为贸县(即鄞县)县令,上任后便着手整治鄞江。工程修筑了十年,形成了以它山堰为总枢纽的引泄完整、滞蓄可靠的水利系统。从此,雨季,上游洪水漫过它山堰,进入奉化江,通过甬江流入大海海。旱季,上游水主要进入南塘河,灌溉鄞西农田并注入宁波府城日月两湖(日湖堙塞,今存月湖)。它山堰自动调节着南塘河水位,保证了两岸农田和宁波城用水。因其建在鄞江上游出山处的四明山与它山之间,所以得名"它山堰"。

  堰身设计方面的科学性颇具现代原理,有许多原理是20世纪才发现的;堪称水利建筑史上的奇迹!之所以能成为水利建设的奇迹,因为它山堰堰体有四大特点:其一,堰底向上游倾斜5度。这一特点可以增加堰体的稳定性;其二,组成堰体的条石附有粘土夹碎石层,从而减少河床的渗漏;其三,堰体平面略向上游鼓出,从而减少溢水时对河岸的冲刷。其四,堰体采用变厚布置,从而增大河床中央堰体刚度。

  它山堰历经1100余年风霜雨雪和洪水冲击,至今仍基本完好,继续发挥着阻咸、蓄淡、引水、通航、泄洪的作用。1988年12月底,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10月被评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二、郑国渠(郑国)

  郑国渠,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中部,是中国最早的大型无坝引水灌溉工程,在战国末年由秦国穿凿,属于最早在关中建设的大型水利工程。

  这名留史册的名渠,竟是来源于一条"疲秦之计"。公元前246年,面对日益强大的秦国,做为秦国东邻的韩国深感恐惧,为了诱使秦国把人力物力消耗在水利建设上,无力进行东伐,派水工郑国到秦国执行"疲秦"之计。在施工过程中,韩国"疲秦"的阴谋败露,秦王大怒,要杀郑国。郑国说:"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臣为韩延数岁之命,而为秦建万世之功。"秦王认为郑国说得很有道理,仍将郑国加以重用。大约花了十年时间这项工程才告竣工。由于是郑国设计和主持施工的,故而得名"郑国渠"。

  郑国渠工程,西起仲山西麓谷口(今陕西泾阳),在谷作石堰坝,抬高水位,拦截泾水入渠。利用西北微高,东南略低的地形,渠的主干线沿北山南麓自西向东伸展,流经今泾阳、三原、富平、蒲城等县,最后在蒲城县晋城村南注入洛河。干渠总长近300华里。沿途拦腰截断沿山河流,将冶水、清水、浊水、石川水等收入渠中,以加大水量。在关中平原北部,泾、洛、渭之间构成密如蛛网的灌溉系统,使高旱缺雨的关中平原得到灌溉。郑国渠修成后,大大改变了关中的农业生产面貌, 使土地贫瘠的关中,变得富庶甲天下。

  郑国渠的建成为战国时期秦国的强盛和统一中国奠定了经济基础。在中国最强盛的朝代唐朝,郑国渠支撑了长安京畿地区大部分粮食供给。在两千二百多年时间长河中,郑国渠多次重修,名称也几经更改。1932年重修后称泾惠渠,沿用至今。该渠系工程运行良好,特别是在西安周边县市的工农业生产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2016年11月8日,在泰国清迈召开的第二届世界灌溉论坛上,郑国渠申遗成功,成为陕西省第一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三、灵渠(史禄)

  灵渠,古称秦凿渠、零渠等,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兼具灌溉、防洪等功能,公元前214年凿成通航,曾在统一中国、促进中外交流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至今仍在发挥灌溉功能,有着"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美誉。

  灵渠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于公元前214年凿成通航。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稳固统治,北击匈奴,南征岭南。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出巡到湘江上游,为解决南征部队的粮饷运输问题,决定"凿渠运粮",在五岭之上开一条运河。

  灵渠由史禄主持修建。史料关于此人记载甚少,只间接地记载了“监御史名禄”。出生地无从考证,据传是越人。他不姓史,也不姓监,只知道他名为“禄”,史志习惯称他为史禄。

  灵渠水系由北南两渠组成。北渠俗称湘江新道,全由人工开凿而成,全长3.25公里,最大引流量为12立方米每秒。 南渠自南陡口起,过严关,流至溶江镇老街的灵河口入漓江,全长约33.15公里,南渠引湘江水约3分,最大引流量为6立方米每秒。

  灵渠有很多当时在世界上领先的技术,比如世界上最早的船闸——陡门。所谓陡门,就是古代的船闸,通过陡门的开启与封闭,调节水位,保证南来北往船只不受水位落差影响而顺利通行。灵渠通过36个陡门的开闭控制水位升降,让船只在枯水期也能畅通无阻;比如"弯道代闸"技术,将航道设计为弯道,以延长流径,延缓坡降,满足通航要求。

  目前,灵渠总灌溉面积达6.5万亩,覆盖兴安县的5个乡镇186个自然村,受益人口5.9万人。

  2018年8月13日,灵渠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它以精良和独具特色的水利工程技术和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著称于世,一直为国内外人士所瞩目。

  四、都江堰(李冰父子)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前251),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至今灌区已达30余县市、面积近千万亩。

  战国时期,秦国经商鞅变法之后,国势日益昌盛。秦昭王任命为李冰蜀郡太守。李冰是精通天文地理的水利专家,他在任太守期间,以道家的道法自然和天人合一的思想,主持修建许多水利工程,而其中以他和其子一同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最为著名。

  都江堰是一座运用水动力学原理,采用无坝引水建筑形式的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完工以后,蜀郡才成为真正的天府之国,极大提高秦国的国力,为秦国的统一打下坚实的基础。毫不夸张的说,蜀地两千年的富庶安乐,都离不开李冰的都江堰。

  都江堰的创建,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合统一,是全世界迄今为止仅存的一项伟大的"生态工程"。开创了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水利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世界水利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章。

  都江堰水利工程现存至今依旧在灌溉田畴,是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其以年代久、无坝引水为特征,是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1998年灌溉面积达到66.87万公顷,灌溉区域已达40余县。人们为了纪念李冰父子,建了一座李冰父子庙,称为二王庙。四川省都江堰市简称为“灌”,就是因此水利工程而得名;

  2000年,都江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

TOP

 湖北衡运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分享

版权所有:湖北衡运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鄂ICP备2020018407号-1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武汉   湖北省钟祥市郢中镇孔庙村(寺沙路68号)   电话:18707263351 / 0724-4391356    邮箱:287996817@qq.com   

湖北衡运建设工程有限公司